##EasyReadMore##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幸福之路》節錄

心理的競爭習慣很容易侵入本來不屬於它的領域。以讀書為例。讀一本書,往往出於兩種動機:一、因為你欣賞它;二、因為你可以藉此炫耀一番。在美國,小姐們每個月讀(或者看起來讀)幾本書成了一件常事;有的讀完了,有的只讀了第一章,有的只看評論,但是誰都把書擺在書桌上。然而她們不讀名著。從來沒有哪一個月讀書俱樂部推薦過《哈姆雷特》或者粹爾王》;也從來沒有哪一個月似乎有必要讓大家知道但丁的名字。因此,人們只讀那些完全是平庸之作的現代作品,而從來不讀名家名著。這也是競爭帶來的一方面的影響,雖然這並不全是壞事——如果讓我們剛提到的那些小姐自己去挑選的話,她​​們讀的書比那些文學大師向她們推薦的還要庸俗低劣,更不必提什麼名著了。


現代生活中對於競爭的過分強調,同文明準則的普遍墮落是有關的,這種情況開始於奧古斯都時代之後的羅馬帝國。男男女女們已顯得沒有能力欣賞那些志趣更為高尚的娛樂了。例如,一般的談話藝術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沙龍里已發展得臻於完善了,四十年前依然為人們所繼承。這是一門非常精緻的藝術,為了某種幾乎是轉瞬即逝的事物,將人的最高潛能發揮到極致。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誰關心這等閒事?十年前,中國的這門藝術還很繁盛,不過在我看來,從那時起,國民黨人的如傳教土般的狂熱早已把它一掃而空了。美好的文學知識在受過教育的人當中很普及,可是今天只有少數幾個教授才對此通曉。所有高雅的娛樂都被拋棄了。春天裡,幾個美國學生帶我到他們的校園邊上的樹林裡散步,那裡鮮花燦爛,可是我的嚮導中沒有一個能叫出哪伯是其中一種花的名稱。這樣的知識有什麼用?它又不能給任何人帶來收入。



問題並不僅僅在於個人方面,個人在他孤立的情況下也不能防止它。問題在於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生活哲學,按照這種哲學的看法,生活就是一種奮鬥,一場鬥爭,在這場鬥爭中,榮譽屬於勝利者。這種觀點導致了對意志力培養的過分強調,而這是以犧牲各種感覺和才智為代價的。也許,這麼說我們是本末倒置了。清教徒中的道德家們在現代總是強調意志的作用,雖然他們本來想強調的是信仰。也許清教主義時代產生了一種這樣的人,他們過度發展了意志,卻強行壓抑了自己的感覺和才智,因而他們把競爭哲學當成最適合自然的哲學。不管怎樣,這些現代恐龍,像他們的史前原型一樣,他們的巨大的成功就在於不要智慧而要權力。這種成功使得他們到處被人模仿,結果成了世界各地白人的榜樣;在今後幾百年裡,這種情況也許會日盛一日,不過,那些不隨時尚的人盡可放心,因為遠古恐龍最終並未贏得勝利,它們互相殘殺,結果讓聰明的旁觀者佔據了他們的王國。我們的現代恐龍正在毀滅自己。在一般情況下,他們每次婚姻,都只生下兩個不到的子女。在這一點上,他們從清數徒那地承襲下來的過於狂熱的哲學就顯得與世界不怎麼適應了。那些對生活感到如此缺乏樂趣,以至於不再關心生兒育女的問題的人,是在生物上註定要滅亡的。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被更為快活幸福的新一代人所替代。




把競爭看作生活中的主要事情,這種觀點太殘酷、太頑固,使人的肌肉太緊張,使人的意志太集中,以至於如果將它當作人生的基礎的話,連一二代人都難以延續。經過這樣的一段時間,它一定會引起神經疲勞,各種形式的逃避,對快樂的追求同對工作的追求一樣緊張艱難——因為鬆馳寬裕已經不可能了——最後,因為不育症,導致整個家族消亡。不僅工作受到競爭哲學的毒害,休息也一樣深受其害。那種安逸閒適、神經鬆馳的悠閒生活也令人感到厭煩無聊。這一切必然導致連續的加速運轉,其自然的結局便是吸毒和崩潰。治療之方無他,就是承認在一種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適的快樂享受是必要的。


------《幸福之路》羅素  節錄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印光大師:五戒十善(​​白話文)節錄

不偷盜,就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這件事,知道廉恥的人,便能不犯。然而,往細了說,不是大聖大賢,都在所難免。為什麼呢?






 以公濟私,克人益己,以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願人貧賤。喜歡博取為善的名聲,遇到善事,心中並不認真。比如,設立義學,不選擇嚴師,誤人子弟。布施醫藥,不辨別真假,誤人性命。見到急難的事情,不馬上去救,慢慢悠悠的,以至於耽誤了事。只敷衍了事,白白花費了他人的錢財。在自己心中,都無關緊要。這類的事情,都是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