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我應當為你們引用一部出自《相應部.大品》的經,以顯示如何才能作為一位虔誠、依法而活的佛弟子。于該經中,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有一次,有一只母鷹突然間飛沖而下,抓走了一只鵪鶉。諸比丘,當時,在被母鷹帶走時,那鵪鶉哀哭道︰『這只是我的不幸及缺少福報!(我應有此
報,)因為我離開了自己尋食的範圍,而侵入別人的地界。如果我今天還保持自己祖先的本行,即使這母鷹要跟我打斗,也根本不是我的對手。』
『鵪鶉,那尋食的範圍是什幺?而你祖先的本行又是什幺?』
『那是被犁車耕過的田地,一處充滿泥塊之地。』
諸比丘,當時那母鷹也不堅持要說自己的力量,也不願跟鵪鶉爭論自己的力量,而放開了那只鵪鶉,說道︰『去吧,鵪鶉,但即使你去到那邊,你也是逃不過我的!』
所以,諸比丘,那只鵪鶉就去到一塊被耕過的田地,一處充滿泥塊之地,而站在一大泥塊之上,向那母鷹挑戰地說︰『現在來吧,你這只老鷹!現在來吧,你這只老鷹!』
諸比丘,當時那母鷹也不堅持要說自己的力量,也不願跟鵪鶉爭論自己的力量,(只是)伸展了自己的雙翼,就向那只鵪鶉飛沖下去。
然而,諸比丘,當那鵪鶉知道該母鷹已經太過接近時,即閃身躲在那泥塊之下。諸比丘,當時那母鷹即迎胸撞碎在那泥塊上面。
所以,諸比丘,當人離開了自己尋食的範圍,而侵入別人的地界時即會如此。因此,諸比丘,你們不應離開自己尋食的範圍,而侵入別人的地界。諸比丘,對于那些如此游蕩之人,魔王就有機可趁。于他們當中,魔王將會找到立足處。
諸比丘,對于比丘來說,什幺不是自己尋食的範圍,而是別人的地界?那即是五種欲樂。是哪五種?
由眼識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悅、充滿貪欲及誘惑的顏色。由耳識知……由鼻識知……由舌識知……由身識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悅、充滿貪欲及誘惑的聲音……氣味……味道……觸覺。諸比丘,對于比丘來說,這不是自己尋食的範圍,而是別人的地界。
諸比丘,你們應當在自己尋食範圍之內游走,保持你們祖先的本行。對于那些在自己尋食範圍之內游走,保持自己祖先本行的人,魔王就無機可趁。于他們當中,魔王將找不到立足處。
諸比丘,什幺是比丘自己尋食的範圍?什幺是他祖先的本行?那即是四念處。」
因此,如果你能夠修行觀禪,你就應當時時刻刻培育四念處。換言之,你應該觀照內、外、過去、未來及現在名色法的特相或共相。如果你如此修行,你即是依佛陀的教導過活。如果你還是在修屬于身念處的安般念,你也是在依佛陀的教導過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