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關於素食

   


 相傳,成湯滅夏桀於乙卯日,武王滅商紂於甲子日,之後,歷代為避免重蹈覆轍,便於這


些日子齋戒,修養心性,初一到十五茹素遂成為習俗。


一般人對於素食的印象,不外乎就是健康、信仰,其實素食所以被全世界不同國籍、

職業的人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一再叨嘮,實在是有更遠一層的深意。

 




自古以來,有智慧的聖賢和修者、甚至偉大科學家們很多都是素食者。受因斯坦認為,素

食對人類的健康最有益,愛迪生曾寫道:“素食對我們的頭腦、行為、健康和體力都具有深遠

的影響。除非我們停止殺生的行為,否則我們還算是野蠻人。”另一位偉大的發明家、物理學

家兼機械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認為“按常理來講,飼養牛隻作為食物的來源是不對的,種

植蔬菜才是比較可行的方法,所以我認為素食是值得推薦的飲食方式,能讓人擺脫已經養成

的野蠻習性。我們光吃植物性食品就足以維生,而且可以更有效率地工作,這並不是一種理

論,而是已經充分證明的事實... 不僅比肉類更經濟,而且在提供能量及對精神的幫助上,也

優於肉類。此外,這類食物也比較不會造成消化器官的負擔,又能讓我們更有飽足感且個性

更和善...從這些事實來看,我們確實應該盡一切努力,阻止肆無忌憚地殘殺動物這種敗壞道德

的行為。”
 

印度的聖雄甘地亦認為“我相信將人類精神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我們不能再為滿足自己肉體的

欲求,屠殺自己的動物兄弟。”俄國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作者)說:“只要

有屠宰場,就會有疆場。” 法國的思想家盧梭發現,肉食動物比草食動物殘忍,提出應該避免

“把孩子變得凶殘”。連哲學家柏拉圖和蘇格拉底都是素食者,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的作者早

在公元前六世紀就開創了素食的時尚。






    我們只道滿一時腹趣,最多添兩段營養學說,不知除此之外,而偉人們深入事理,眼光


截然不同,他們發現了飲食的背後實牽系一個人的性情、心理活動,素食是和平幸福的決定

條件,有言道“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素

食,君只要嘗試個四五六天,期間檢點身行,但看心欲是否不似過往激烈,當知所言不

虛矣。古賢說:「君子遠庖廚。」什麼意思?不要入廚房嗎?實是君子“不忍”的心理表現,也


是一種仁心,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受什麼樣的習慣薰陶,也成就什麼樣的人心,茲事

體大,茲事體大。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誰惹誰生氣

聖嚴法師開示
 

誰惹誰生氣
Picture 
有些人認為自己內心沒有問題,卻又常常生氣,常常難過。我曾

問過一個人:「你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煩惱?」他說:「我自己沒有

煩惱,都是別人讓我煩惱。」

實際上,是他自己有了問題,才引起人際的問題。

有次我坐在汽車上,車上另有其他四個人在高聲談話。其中一個

問我:「師父,我們吵成這樣,真對不起你。」我說:「你們吵你們的,跟我沒什麼關係。」

其實,他們吵鬧,我全部聽到了。不過,內容既然是與我無,聲音便不太重要。

後來有一個人跟我講:「有些人怕吵,只要聽到我們吵鬧聲音,就厭煩生氣。」


看起來,生氣這件事好像是從外來的一種煩惱,其實,是自己本身的問題。 這都是缺乏教

導,沒有人提醒他們不要輕易發怒。 如果不是真正動肝火的生氣,有時還可以視為一種表達

方式,可是如果是要對付、征服、壓制別人的想法,則需要反省檢討。例如夫妻或朋友間的

吵架,一方先吵,如果另一方吵得更兇、聲音更大,往往會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又例如一

言不合就把對方打死,甚至只因為瞪了對方一眼就被殺死。這些殺人的人,始料未及會氣憤

 到動手殺人,他們大多是一時激動就控制不了自己而鑄下大錯。

摘自《何必氣炸自己》

日日是好日

聖嚴法師開示 
日日是好日
Picture 
我們 逢人都會問候一句:「你好嗎?」關心著彼此是不是每天都過得很好?但是,真有可能每天都很好嗎?連傷風感冒都沒有嗎?應該會有,既然有,怎麼可能是日日是好日呢? 

有次我看到一位法師劈柴時,不小心劈到手指,頓時血流如注。我問他要緊嗎?他說:「很好,很好。」


我說:「你已經砍掉半根手指了,怎麼還說好呢?」 他說「沒 關係,我在消業,可能我過去殺了一條豬或一頭牛,現在砍了半根手指消業,以後就沒有事了。」 遇到災難還能算是好日嗎?當然能!因為身體雖然受了苦,或受人家批評、攻擊,但只要心裡的狀態是正常的、平靜的,不就是日日是好日嗎? ---摘自《 心安就有平安 》

如何處理是非

聖嚴法師開示
如何處理是非
Picture 
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難免會有是非,若能夠在是是非非的環境中保持平靜與和諧,這就是個人的成長。
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都會有不同觀點、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組成團體,那你就是一個孤獨及孤立的人。可是,單獨一個人的生活,不是社會、不是團體,力量極有限,所以不能夠成就一件大的事業。

社會與團體,既然是由許多人組成,彼此之間難免有差異的性格。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都不會相同,所以會形成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性格;即使在相同的生活背景中成長的兩個人,也會由於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念。

有些人很容易相處,很容易溝通,這類人比較容易同情別人、體諒別人、關懷別人。

另外有一些人,性格孤僻,想法奇特,以你的立場可以說:「他錯了。」以他的立場來講,他並沒錯,因為他就是這樣成長過來的。這種人不能接受別人的看法,只希望別人接受他的看法。

遇到群體中觀念奇特的人,你會感到很痛苦,可是,你還是要接受他。我們應該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設想,體諒他、同情他,但不要同意他或認同他,否則,你就失去自己而變成他的附屬品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當妥協,當妥協不成時,就原諒他和忍讓他吧。因為,每一個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所以就會造成溝通不良的現象。

當 自己為他人設想時,有時卻變成好心沒好報。你以為自己是好心人,幫忙他、關懷他,人家卻以為你在指揮他、干涉他、控制他,甚至於認為你是故意搗蛋,你是阻 撓他的元凶。這個時候,大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人就實在太多了。其實不必對他失望,因為做好事、修德行,目的不是為了賺取他人的回饋。

由於事先已經認知到這種情形是正常現象,所以,我們還是要以共同的事業前途為重,不管別人怎樣批評我們,我們還是要跟那些知行怪異的人相處。雖然不能百分之百接受他的意見,但至少還能接受他一部分意見。這樣的話,我們跟這種怪異人士才能共處。

如果用這種態度和別人相處,就是增一分智慧、少一些煩惱。不過,是非還是會有,只要我們不挑撥是非,知道有是非,心卻能保持清淨,以成就事情為前提,慢慢地化阻力為助力,轉對立為互助,我們的目標還是可以達成的。

有時候甚至會碰到很難化解的情況,例如,你要跟別人合作,人家就是不跟你合作;你沒有想要挑撥離間,人家就是挑撥他離間你;你沒對他不好,人家就是硬要說你對所有的人不好。

遇到這種情形,你應該想:「這是一個能夠讓我成長的力量,讓我的性格多一點磨鍊,使我的人生多一點歷練。」如果你處在槍林彈雨之中,還能安全地全身而退,那時候,你的工夫就練出來了。

有的人專門愛講別人的是非,也不是為了特別的原因,就只是愛講是非。面臨這種場面,知道他講我們的是非,我們也不要跟他計較。如果他說我的是非,我也說他的是非,彼此針鋒相對,是非越來越多,煩惱越來越重,最後可能變成水火不能相容。

也有些專門搬弄是非的人,卻往住最能受到老闆的歡心。遇到這種人,如果自己還能夠留下來,能夠適應環境,那很好;如果你已受不了了,那就遠離他罷。


摘自:聖嚴法師著作《叮嚀》

                                                           成功是這樣煉成的


洛基》(Rocky)是一部1976年的電影,由席維斯·史特龍編劇及主演,約翰·艾維森執導,講述一個寂寂無名的拳手洛基·巴波亞獲得與重量級拳王阿波羅·克里德爭奪拳王的機會,是一個典型美國夢的故事。席維斯·史特龍憑著演譯洛基·巴波亞角色,成為好萊塢著名影星,「洛基」亦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虛構角色。由1976年到現在,已經拍了六部洛基系列的電影
《洛基》一片是低成本製作,僅僅花費100萬美元[1],及只用28日拍攝。然而意外地竟有超過一億一千七百二十萬的票房收入[2]。《洛基》贏得197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席維斯·史特龍憑「洛基」一角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而導演約翰·艾維森亦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維基百科

在那個年代,幾乎沒有人會不認識《洛基》,一部努力不懈的奮鬥紀錄。

這首著名的配樂至今猶然廣傳。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沉思錄》選節

不瞭解世界的人不會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知道世界為什麼存在的人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誰,這個世界又是誰。對於這些一無所知的人不會知道自己的生存目的。

第八卷



其實只有三種東西構成了你的全部:一個小小的身體、一點微弱的呼吸(生命)、理智。前兩者於你而言僅具有照管它們的義務,只有第三種東西才是唯一真正屬於你。因此,你應當將你自身,也就是你的思想與上述這些事物分開--無論別人說了或做了什麼,無論你自己在今天以前說了或做了什麼,無論將來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令你憂慮,不管那關系到你的肉體還是生命,全都不屬於你自身意志的管轄範圍,不管在人類發展的常規進程中有什麼樣的機遇或偶然降臨到你的身上。你的思想也是一樣,不管外部世界中發生了怎樣不幸的巧合,都要始終保有純粹而自由的理性,行正義之事,接受所遭遇到的,說真實話。我說,如果你能將自己的思想與理性同那些透過感官印象附著於它的諸般事物分離開來,不會為無論過去還是未來的事物所束縛,那麼,你都會如恩培多克勒所描述的球體一樣:渾圓無缺,在它歡樂的靜止中安息。你就能夠真真正正無憂無慮地度過自己的餘生,高貴地順從於自己內在的本心,神聖的靈魂將與你同在。

第十二卷

身體、靈魂、理智:感官屬於身體;慾望屬於靈魂;而真理屬於理智。透過表相獲得關於形式的印象,甚至連動物也可做到;被慾望牽引的,屬於野獸和女人化的男人,法勒裡斯和尼祿就屬於這類。

第三卷

在人的本性中首要的原則是社會性,其次是不要屈服於感官的引誘。因為身體只是有理性者和理智活動確定自己範圍的特殊場所;不要被感官或嗜慾的活動壓倒,這兩者都是動物的,理智活動卻要取得一種至高無上性,不允許自己被其他運動淩駕。保持健全的理性,它是為了運用所有事物而形成的。理性動物的第三個原則是:擺脫錯誤和欺騙。把握這些原則吧,你就能得到屬於你的東西。

第七卷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沉思錄 選節

   「你也應當注意到這一點:按照自然產生的事物,其附帶物也是頗為美好而富有誘惑力的。例如,當我們烘烤一塊大麵包時,它的一部份會裂開,有一部份會裂成碎片,讓麵包皮變得凹凸不平,這些裂開的部份不是我們烘烤的時候想要的,但是它們在某種意義上是美的,能夠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引起我們的食慾。無花果也是如此,它們爛熟之際自有一種特殊的美。

那低垂的葡萄、獅子堅鎖的眉頭、從野豬嘴裡流出的白沫,以及很多其它類似的例子,雖然單獨地看來,它們一點也不美,但由於它們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是美麗的、令人愉快的。如果人能用感覺和深刻的認知來洞察這個宇宙所產生的一切事物,那麼,就連這些事物的細節和附加物都是他的快樂之源。當他看到野獸真的張開血盤大口時,和他看到技藝高超的畫家和雕刻家所模仿的作品時一樣快樂;不論是老嫗還是老翁,他都能看到他們的成熟之美;他總是能很快地不偏不倚地發現任何事物美和迷人的地方。
 

他所發現的這些和很多其他事物,並不見得所有人都喜歡,只有真正深諳自然之理及其造化的人,才能深刻地領悟這些事物的迷人之處。
 

節錄自沉思錄第三卷

沉思錄本來是一本羅馬王的反省筆錄,祈願這段文字也能為大家帶來反省,其實有過類似領悟的人,便不需要思考亦能透徹羅馬王的意思、會心微笑,不過動動腦筋,或能發覺到更深刻的意義,若果有人知道了那份意義,而且時刻保持著它,就好像羅馬王的感想所描述的,那麼我再也無什麼可以分享了。(笑

當初我翻開這一頁時剎那喜悅了,也希望這一頁有為諸位帶來喜悅。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有一些人讓我們很生氣,該怎樣辦呢?


一個心性醜陋的人就好似一潭死水一樣渾濁,惡臭,一個品行惡劣的人就好似流氓一樣野

蠻,自私。就算我們沒有梳妝上流氓的外表,惟心性的表現仍未是潔白、無垢,常常波動

的情絮使得我們憎恨、厭煩、嫉妒、羞惱,就好像一杯骯髒的死水倒在大眾的杯子內,

誰會想喝?


我們都知道要收儉自己的心性與脾性,可是遇到感覺可惡的人事,卻又無一個實在的辦法可

以平息我們心內惱怒的漣漪,如此。

今天我遇到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實在不得不向諸位分享!

希望大家能夠共同思惟,遠離我們的負面情緒,做一個思維清潔的人。



選譯自北傳《中阿含經》第二十五經舍梨子相應品水喻經第五篇

喬正一選譯於西元二○○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遊行至舍衛國,並駐錫在勝林給孤獨園內。

    當時,舍利弗尊者對諸比丘們說法。尊者說:「各位賢者,我今天為你們宣說五種滅除瞋恚、惱怒的法門,請你們大家仔細地聽清楚,並且好好地善加思惟。」

    比丘們都恭敬地聆聽舍利弗尊者的說法。

        

      尊者舍利弗說:「是哪五種法門呢?各位賢者,可能有一種人身業邪惡、不清淨,但是他的口業卻是良善、清淨的,有智慧的人見到這種情形,若是生起瞋恚、惱怒,就應當立即滅除。

       

      其次,可能有一種人身業良善、清淨,但是他的口業卻是邪惡、不清淨,有智慧的人見到這種情形,若是生起瞋恚、惱怒,就應當立即滅除。

      

      還有,可能有一種人身業邪惡、不清淨,口業也是邪惡、不清淨,但是他的意業、內心,還保有些許善良,有智慧的人見到這種情形,若是生起瞋恚、惱怒,就應當立即滅除。

        

         再則,可能有一種人身業邪惡、不清淨,他的口業及意業也全都是邪惡、不清淨,有智慧的人見到這種情形,若是生起瞋恚、惱怒,就應當立即滅除。

         最後,可能有一種人身業良善、清淨,他的口業也全都是良善、清淨,有智慧的人見到這種情形,若是生起瞋恚、惱怒,就應當立即滅除。

         

             遇見第一種情形時,該如何滅除瞋恚、惱怒呢?

  就好像穿著糞掃衣的森林比丘,看見糞堆中所遺棄的破衣物,而衣物上有可能被大便、小便、涕、唾液及其他不乾淨的穢物所染污,比丘看見後,便以左手拿起衣物,右手將衣物乾淨之處展開,並將被污染的地方撕裂開,不去穿被污染之處。

    
    各位賢者,就是這樣來滅除瞋恚、惱怒。當你們遇到有人身業邪惡、不清淨,但是他的口業是良善、清淨的時候,就不要去看或想他的不淨、邪惡的身業,多去看或想他良善、清淨的口業,所以當瞋恚、惱怒生起時,就是以這種多看、多記取別人優點的方法來滅除瞋恚、惱怒。

       

             遇見第二種情形時,該如何滅除瞋恚、惱怒呢?

  就好比村外不遠的地方有一處深水池,被雜草所覆蓋,這時如果有人經過,正好因天熱煩悶而飢渴頓乏,當他來到池邊,脫去身上衣物置於岸邊,跳入池中,並用兩手將雜草撥開,盡情享受清涼浴,解除因天熱煩悶所引起的飢渴頓乏。

        各位賢者,就是這樣來滅除瞋恚、惱怒。當你們遇到有人身業良善、清淨,但是他的口業卻是邪惡、不清淨的時候,不要去看或想他不淨、邪惡的口業,多去看或想他良善、清淨的身業,所以當瞋恚、惱怒生起時,就是以這種多看、多記取別人優點的方法來滅除瞋恚、惱怒。

      

             遇見第三種情形時,該如何滅除瞋恚、惱怒呢?

  就好比在街巷十字路口上,有牛經過所遺留下的蹄印,蹄印中有極少的水,同樣,當有人經過,正好因天熱煩悶而飢渴頓 乏,他看見蹄印中極少的水,便心想:『我不管是用手或葉子來取水喝,都會將水弄混濁,所以我寧可彎腰跪下來,雙手及兩膝觸地,直接用嘴去喝蹄印中的水』而 當此人喝過水後,解除了天熱煩悶所引起的飢渴頓乏。

        各位賢者,就是這樣來滅除瞋恚、惱怒。當你們遇到有人身業及口業邪惡、不清淨,但其內心仍保有些許良善的時候,就不要去看或想他不淨、邪惡的身業及口業,應多去看或想他良善、清淨的意業,所以當瞋恚、惱怒生起時,就是以這種多看、多記取別人優點的方法來滅除瞋恚、惱怒。

       

          遇見第四種情形時,該如何滅除瞋恚、惱怒呢?

  就好比有人長途跋涉,途中不幸得病,極度疲勞困頓,又獨自一人,沒有人照料陪伴,他離後村已遠,離前村又還有一段 路,正陷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窘境,這時在荒野中若能巧遇善心路人,將他帶到前村,給予他好的醫藥治病,再以美食補充他的營養與體力,對他悉心的照料, 這個病人一定會漸漸康癒,而且會感謝路人對他極大的慈悲恩德。

        各位賢者,就是這樣來滅除瞋恚、惱怒。當你們遇到有人身業、口業及意業全都邪惡、不 清淨的時候,應該要祝願他不要在身壞命終時,因此邪惡、不清淨的身、口、意業而墮入地獄,希望他能遇到善知識教導他改過遷善,在身壞命終時能往生諸天。各 位賢者,就是這種慈心祝福的方法來滅除瞋恚、惱怒。

         
          遇見第五種情形時,該如何滅除瞋恚、惱怒呢?

  就好比離村外不遠的地方有一處乾淨的池塘,池水清涼、甘美又平滿。岸邊充滿著蒼翠鮮嫩的草,四周的樹開滿了鮮豔的花。這時如果有人經過,正好因天熱煩悶而飢渴頓乏,當他來到池邊,脫去身上衣物置於岸邊,跳入池中,盡情享受清涼浴,並解除因天熱煩悶所引起的飢渴頓乏。

       
  各位賢者,就是這樣來滅除瞋恚、惱怒。當你們遇到有人身業良善、清淨,他的口業、意業也全都是良善、清淨,但你們卻生起瞋恚、惱怒時,就要多記取他人身、口、意業的清淨、良善來滅除瞋恚、惱怒。

        

各位賢者,以上就是我為大家說明的五種滅除瞋恚、惱怒的方法。」

比丘們聽聞舍利弗尊者的說法後,都心生歡喜,決定依法奉行。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什麼是捨,什麼是得?

捨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
捨得誠實,得到的是朋友

捨得笑,得到的是友誼;
捨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
捨得誠實,得到的是朋友;
捨得面子,得到的是實在;
捨得酒色,得到的是健康;
捨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
捨得施捨,得到的是美名;
捨得紅塵,得到的是天尊。
捨得小,就有可能得大;
捨得近,就有可能得到遠。


捨得某種精神,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物質,捨得某種物質,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精神。
而有些人就是為了兩片薄面而爭,為了一條賤命而戰,一身虛榮,一身醋味,值麼?累嗎?
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人世間就是這麼奇妙,你又何須苦苦追尋一個目標。

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
什麼也不願放棄的人,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裏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懂得放棄,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裏活得充實、飽滿、旺盛!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安心的基本態度

聖嚴法師開示
安心的基本態度
Picture從 禪的立場來談心理治療,也就是安心的方法與過程。人們心理不安定的原因,其實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存在了,如果長大後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大 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心理完全沒有病的人是沒有的,既然大家會來聽這場演講,就表示你自己或他人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從這點來看,你已經是一個正常、健康的 人。
基本上當你發現自己有問題、有病,而不隱藏自己的問題和病,這種態度就是一種健康的行為。
平常生活中,禪如何教人安心呢?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下。無論遭遇何種狀況,都不會認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發生,擔心又有什麼用?擔心、憂慮不僅幫不了忙,可能還會令情況變得更嚴重,唯有面對它才是最好的辦法。
經常有一些患了癌症的病人來看我,因為醫生已經宣布他們的生命快結束了,他們好像是來向我求救,又好像是來向我告別。

我給他們的建議是:一,不要怕死;二,不要等死。需要治療就要接受治療,能做什麼就做什麼,能吃什麼就吃什麼,過正常的生活;不勉強自己,也不要對自己的生命完全失望,這種態度就是禪的態度。

生活很重要,生命很可貴,不要被別人嚇壞,也不要自己嚇自己。偏偏很多人情況明明沒那麼糟,或是事情已經發生了,不能面對接受,還要擔心憂慮,結果反而是被嚇死的,或憂愁而死的。所以,用禪來安定心的方法,就是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禪宗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一次,趙州在寺裡見到一個僧人,就問他:「你在這裡住了很久吧?」那僧人答:「是的。」趙州說:「那你喝茶去。」然後他又見到另外一位僧人,問他:「你在這裡住了很久嗎?」那僧人答:「不,我是新來的。」趙州說:「那你喝茶去。」寺裡的院主看到這情形很不明白,就問趙州:「怎麼和尚對於舊住眾、新來眾,都叫他們喝茶去?」趙州就跟他說:「你也喝茶去。」
這就是非常有名的「趙州茶」公案。這個故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很多人都在猜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因為那時候剛好是喝茶時間,趙州禪師遇見任何人都請他去喝茶。也就是說,生活就是生活,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
體驗生活,享受生活,認真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本文摘自《 動靜皆自在 》一書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你到底多想要成功 ~ How Bad Do You Want It ?

我們都想要成功,可是什麼是成功,怎樣能成功,我覺得是個很大的問題,很多人都只看重成功的外衣,沒看到成功的肉身,那麼他連自己為什麼沒有成功都不知道,還會在那邊抱怨。

在金錢方面,有一本書說富翁的頭腦和常人不一樣,他們可以為了賺錢一週不眠不休的工作,這份毅力非常稀有;假期啦,玩樂啦…吃好東西啦,我們腦子內是這些,人家想的不是美女跑車,那是成功以後的附屬品,在那之前他的心內就唯有拼命,看,多麼純粹?

影片中有一段話:「很多人都說想要成功。但實際上沒有那麼想,只是有點想而已,你們對成功的渴望根本不如參加派對,流行耍酷。」

當你知道什麼是成功,你就理解人類真正是平等的,一個富二代生出來就不愁穿食,那只是幸運,其實成功不是一件帥酷的事情,如果你看過拳擊手在8月的海灘連續跑幾個小時,好多天不能喝水為了減重的情景,或者動作名星為了收視把命都丟進去了的故事,那會考狀元斷了一切交際娛樂,朝暮練書一年的辛酸,你就明白成功原來是那麼笨拙,粗重。


李連杰曾說:「我覺得整個人類社會,大量的訊息,高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沒有精力去分析,就要接受很多的內容,使得我們的壓力很大,使得我們的工作,本來是8個小時,但是現在回家要開開電腦,要打開e-mail,到臨睡了…工作從8個小時變成14個小時變成16個小時,所以我們造成很多心裡的負擔和生命的壓力,我們做著做著,我發現太多人變成了名利權情的…不能說是奴隸吧,也是工作,他們是主人我們是傭人,顛倒了,真正能達到幸福快樂的,我自己的感受就是說…你要做主人。物質與權力並沒有好壞,是如何運用它,如果把它運用在自私自利自我的世界裡頭,那你自己要嚐那個苦果,如果你把它們釋放在公眾的利益上,為大眾服務的話,它是可以發揮更大的光芒的。」

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變成了工作的機器,一方面外面給的壓力很大,一方面用錯誤的心態追求了錯誤的結果。承如上文的「沒精力去分析」,像被鞭撻的馬兒一樣什麼都沒來得及想,就一味兒往前跑。如果你知道了世界是什麼,知道了生命是什麼樣子的,那一切都很輕鬆,你成功的時候你知道了將會失敗,你把到了妹也知道她有離去的一天,因為凡事陰陽,無常,但今天不講遠。

我只是覺得,無論多少,如果你想要成功,你首先要了解成功。
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要怎樣去做,會犧牲多少,一路上可能會怎樣,如此你的人生就像一篇經過修飾琢磨的文章,優美燦爛。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貧瘠富貴何足道,平生知己半紙緣。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不多彈。

人生兩大痛苦來源

 

      人一生要面對好幾類痛苦,它們有各自各的成因,而其中兩樣最為常見。

第一種是追求永恆,道理很簡單說出來沒有人聽不懂,它是一種能量上的狀態,在

物質上沒有一種東西是永遠不變的,這個大家都清楚,可是在對上了事情就不一定囉~比方

說一段愛情,昨天還喜歡你,今天不喜歡,說要分手了,你便覺得這個人沒有真心,

虛偽的,不能接受,起哄了,其實他昨天喜歡你是真的,今天不喜歡也是真的,一切都

會變化,可你怎麼在傷心吶?因為你不希望感情會變化,你希望它能一直下去,永恆

的幸福,你沒想過結合與分離是同時存在的,你只能同時得到,在你得到了結合的時候你也

得到了分離,這是必然的道理,可你沒有准備好,你的目光就集中在喜歡的那一部份上,像

要曬太陽又不要見到影子一般,顛倒嗎?

你買了一輪車子,從此便得到了撞壞車,還是塞了滿滿一條公路的機會,在你買下了

車子的同時也買下了這些可能性,可你看到的只是心內的幸福與永恆,沒有在意事情的全

貌,痛苦就來了。

     第二種是對事物擁有的概念,你認為你真正擁有一些東西,這個錢包是我的,這輪車子是

我的,這些黃金是我的,於是痛苦又來了。其實這些東西你只能說是暫時保管,並未

有真正得到,不是說拿在手上就是我的,去商店伸出第三只手就是偷盜啦,合法付錢就

能買到了對不,這不奇怪嘛,所謂的得到只是你自身的一種概念,你也不能擁有你的戀人,

你僅有兩只手,能擁抱得到多少?實質上我們什麼都沒有,我們與萬物只是同時存在,萍水

相逢,像一支青苗被春風吹了起來,安能問誰人?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嘗試把觀念撥正,看清楚事物的原理,痛苦自得

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