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不愛把人分類,一旦分類,便有了彼此,有了分別,便有了固執,如此思路容易閉塞,不夠圓潤,不夠廣泛,極端甚至說非我族類,早忘了人人都是人人,那來群不群。
多數經典也未必佔得了世界半數人口,若以群分,我等焉非大洋中的一掬、東家如此,西家亦然,同樣只有一定的人氣,如是何來差別,任何人都是大眾裡的一份子,當是人氣,便當人氣,沒人氣,便沒人氣。
群字,是一時的假名,可以是一種表徵,並非全部的真相。
人常活在表象當中,所以表象也有了意義,卻不是用在此時提出群眾種類多寡,因為這樣容易產生誤導成份,好比陸地流水互不抵觸,渴者取水,旅者踏路,安辨雌雄。
君似乎衷愛於大眾兩字,亦非首次見用,安知大眾聰明、愚昧、狂奔、劣根、智慧、小人、貪婪、執絝弟子等等混沌,當中有一些值得崇拜,有一些卻要戒慎,若有人說“大家都誇讚你”,未必為壞事,也未嘗值得高興,讚你的人未必有程度,也未必正確,所以與其說大眾選擇云云,不如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何況從來只有物以稀為貴,將軍總是比士兵珍貴,多數群少數群並非首要,質不質量方為至上,何因呢?王雖立民為本,萬一民眾好逸惡勞,跟隨便是降低大眾水准、坐視他們生滅,有質量的規矩與教化才能導正社會方向,士將都好,便稱一流了。
如此才是真正為了大眾,而不是討好了大眾的表象,實質無視事物的好壞,唯利是圖。
就好像我一直說,社會上有低俗不是問題,但低俗氾濫成風,便該研究。
之前不給人留言,現在可以,那我直接在這裡回覆囉(^口^)
回覆刪除雖然小真不愛把人分類,但行動上某程度也做了呢,正如你不會跟殺人犯做朋友吧...
而且如果不把人分類的話,那將軍和士兵都是人,沒有上下區別呢
說到多寡與質素問題,這點很同意
不能單單用群眾/人數多少來判斷事物好壞吧
但回應之前討論的話題
對於一個作者,很自然的,是想眾多人會看自己的作品呢
而能夠吸引大眾看自己的作品,絕對是一部好作
在作品人氣這情況,真的很難想像一部劣作能提起人看的興趣
當然,同時不能否認,有作者與其給平民看,不如專攻文化修養高的一群,作者便盡力把作品深度提高來吸引這些人,這類作品亦都會是好作,不過會看的就只是那些文化素質高的人
其實是好是壞,取決於觀眾的判斷而已
大眾愛看大眾化作品,少看高深的
智識分子愛看深層作品,少看普遍的
如果兩種作品都看的人,就是同時屬於兩個階層了
我可不記得設定過什麼=w=原來不能留言嗎。
刪除不與犯人為友,是因為考慮安全還是因為他是殺人犯,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士兵只是士兵不是將軍,若不分類就變成士兵等同將軍,豈非混淆無倫?「不分類」是這種意思嗎?
譬如盲人摸象,象是何物?是那手?是那足?是那大塊耳?耶~。
你知道四肢的外表不同,但本質都是象,自然就不會有了分別,你看象的時候,不會把牠的頭身分開當成兩件事,而是一個整體來看,而同時又清楚知道四肢各自不同,卻把牠們視為一個本體。
這種心態,才是所謂的不群分,絕不是將兵含糊,而是從圓全的角度理解;人一旦把群分,就會忘記了全盤,容易做出激進片面的見解。
作品的優劣視乎我們從那個角度去判斷,你從作品確實的水准上看,便有優劣;你從每個人的感受去看,那優劣便人人不同,兩者都是事實,如咱所說,有俗並不是問題,若俗成風習,便該反思。
好似多數人都喜歡放盪的生活,只是沒這種本錢,不過放盪是好事嗎,未必然,多數人喜歡的都有他們的理由,卻未必是優劣,所以我們可以建立圓全的知見,去理解每件事物的意義。
不分類不是指對待每個人都平等,而且沒有階級的分別嗎= =?
刪除如果對一些人是這樣,另一些人是那樣,不是已標籤了人的類別了...?
假如當不同人是四肢,然後把人類當成一人,那為何不把人是四肢,象和其他動物也是四肢或其它器官,而所有生物是一體呢...? 這不是都已經把各種概念分門別類嗎
"從作品確實的水准上看",確實水准是如何定義?...大慨是"客觀"角度吧
客觀怎來? 是由多個人的主觀因素集合而成呢
而喜歡俗與否,與俗是好是壞也未必有直接關係
就像很多人愛食零食,但不會覺得是好事
因為人會覺得,這是垃圾食品有損自己健康,是壞事(雖壞,但因為不能自我控制,所以仍會做著)
同時都有人認為口福勝過一切,因此是好事
我們的思想總是限制於二元,這是狹隘的,只知道,有或沒有,別與不別二極,試想想看,無而有之,別而不別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刪除就好像是,你在沙漠將死,急需一物解渴,此時茶與水於你已經無分別了,不是茶水不曉分,而是無分別,你能理解嗎。
不是把什麼妄想成什麼,你認該聽過一個故事:「 唐朝有一個和尚名叫惠能,有一次他到廣州法性寺去聽經,入得寺門就看見全寺和尚都在靜心聽講。忽然,一陣風來把佛像前面懸掛的幡吹動了。座中兩個和尚見了就議論起來。一個說:「你看,那幡在動。」另一個說:「不對,那不是幡動,而是風動。」兩人爭論不休。惠能聽了,便插嘴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的心在動!」」。
解釋:
http://blog.udn.com/lotus4401/639148
對一些人是這樣,另一些人是那樣,看你是差別待遇(有別),還是因材施教(無別)。
===
確實的水准便是一個層面上的事實,例如你有痛覺,你若說這是一種主觀的因素,但你撞撞牆,卻又始終在痛,任你怎麼解釋都甩不掉這辛苦的痛楚,這又是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觀念深得很,
我若在哲學上跟你說「痛覺是錯覺」、「時間是錯覺」這是真的,但沒有用,只能想,不能做,一樣在痛,一樣跳脫不了時間。
我們的觀念深得很,所以暫時脫不了這個“現實”,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得承認,否則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這樣說,也只是在思考上想做到無區別,但實際每人總會有差異吧
刪除=======
作品水準可從多方面評測,如劇本,音響,作畫
A可以覺得劇本好看,音響好聽,作畫精美,B則相反
兩人評測不同,水準便有高低之分,很主觀
只要A比B的數目多,我們便普遍認為作品高水準
這就是趣味的地方了,有一些事情是能控制的,有一些事情“還”未能控制,像你的痛覺,
刪除把握自己能改變的,理解未能改變的。
====
是,不從真相的角度來說的話,便有高低,有好壞,有美醜,有二元,所以我們使用二元的時候,應該知道這只是權宜,不要看成真理。
嗯,凡事有層面上的差異,同一個層面上,妄念進行比較而已。